首页 资讯 正文

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项目在达茂旗试点

体育正文 65 0

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项目在达茂旗试点

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项目在达茂旗试点

工人正在调试光伏支架(刘晓婷 摄(shè)) “草光互补”试点(shìdiǎn)项目是达茂旗风光储(chǔ)一体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zǔchéngbùfèn),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项目作为(zuòwéi)绿色(lǜsè)园区替代项目,建成后将向达茂旗新型工业园区内的通威绿色基材项目提供(tígōng)绿色清洁的能源电力。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55%,预计(yùjì)将于今年9月底实现并网发电。项目投运后,年利用小时数预计可达1700小时,年发电量约85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显著提升“碳减排”效益 在达茂旗查干哈达苏木巴音赛汗嘎查的(de)广袤荒漠草原深处,一片(yīpiàn)闪耀着“科技蓝”的光伏矩阵正悄然改变着大地(dàdì)的容颜。在这里,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cǎoguāng)互补”试点项目已破土启航,勾勒出“板上发电,板下种草,草光互补,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图景。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基础灌注工作已基本完成(wánchéng),整齐排列的桩基如同大地上的坐标;光伏支架安装正稳步推进,目前已安装616块,成片的钢架结构在阳光下(xià)熠熠生辉。林草技术人员穿梭于桩阵之间,俯身细致记录(jìlù)着(zhe)生态修复区的本底数据,为(wèi)后续的板下“织绿”奠定科学基础。虽未竣工,但项目的骨架已然清晰。 这抹(mǒ)创新的亮色落地(luòdì),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24年中央(zhōngyāng)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xuéxí)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探索‘草光互补’模式”,为荒漠草原(cǎoyuán)地区指明了新方向。仅数月(shùyuè)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在包头市(bāotóushì)探索开展荒漠草原“草光互补”模式试点请示的复函(fùhán)》(内林草便函〔2024〕1362号)正式批复,明确支持包头市达茂旗开展试点,并将其纳入自治区草原保护发展综合改革(gǎigé)试验区建设,为项目启动注入强劲动力。 达茂旗林草局资源(zīyuán)保护中心主任周慧向记者介绍,基于严格的“草光互补(hùbǔ)”生态适应性评价和遴选标准,项目(xiàngmù)最终选址于查干哈达苏木巴音赛汗嘎查与巴音敖包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gégāchá)。在(zài)这片总面积1.14万余亩的试点区域内,荒漠草原占比高达99.99%,是探索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的理想之地。 据了解,“草光互补(hùbǔ)”试点项目是达茂旗(dámàoqí)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de)重要(zhòngyào)组成部分,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项目作为绿色(lǜsè)园区替代项目,建成(jiànchéng)后(hòu)将向达茂旗新型工业园区内的通威绿色基材项目提供绿色清洁的能源电力。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55%,预计将于今年9月底实现并网发电。项目投运后,年利用小时数预计可达1700小时,年发电量约85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万吨,显著提升“碳减排”效益。 项目的核心创新在于利用光伏(guāngfú)(guāngfú)板下(xià)的宝贵空间进行种草养畜,旨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shēngtài)效益的双赢,构建“生态修复+光伏建设+现代化(xiàndàihuà)养牧”融合发展的新体系。项目规划了两种主要融合模式:“退化荒漠草原(cǎoyuán)修复+光伏+固碳增汇”模式,重点监测生态修复效果及(jí)碳汇增量;以及“退化荒漠草原修复+光伏+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模式,探索不同退化程度荒漠草原在光伏系统下的载畜能力与最优放牧模式。这些实践将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开辟新路径。 “每根桩基需拔高,这是草原给(gěi)我们出的(de)(de)一道(yīdào)生态考卷。”提到项目的难点堵点,通威绿色基材新能源项目经理王宏刚说,自2025年2月22日破土动工以来,建设者们便面临特殊挑战:常规光伏支架距地0.8米足矣,但在这里必须升至1.5米,这方垂直空间,承载着板下生态修复与未来畜牧发展的双重使命。更(gèng)高的支架设计带来了更强的抗风荷载需求,以及钢材用量(yòngliàng)的增加,施工精度也需提升,每一步都考验着工程的精细(jīngxì)度。 对于后续的(de)生态修复计划,周慧表示:“光伏项目(xiàngmù)建成后,我们将立即在板下区域实施围栏(wéilán)封育、免耕补播、施肥及光伏补水等(děng)一系列退化荒漠(huāngmò)草原修复作业。修复效果将通过科学监测来评估:在项目实施前、中、后三个阶段,根据实施方案选取(xuǎnqǔ)14个土壤样方,持续监测植被盖度、物种组成(zǔchéng)、群落植物多样性、土壤有机质等关键指标的变化,以此为依据最(zuì)终筛选出最适合该区域恢复的草籽种类。通过以上一系列手段使植被覆盖度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草地产草量平均提高15%。” 同时,项目高度重视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通过建立“企业+嘎查集体/牧民”合作机制,采取“一次性征地补偿+逐年设备维护(wéihù)收益+逐年修复管护劳务报酬”以及“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fāngshì),切实解决牧民因草地被征占用后的(de)(de)生计问题,努力将绿色(lǜsè)发展的红利转化为牧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记者 刘晓婷 张妍 黄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bàoliào)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yě)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tóusù)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wèijīng)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liánxì):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全国首个荒漠草原“草光互补”项目在达茂旗试点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